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
《雷峰塔》为中国清代传奇作品。今存两部,一为黄图珌撰,一为方成培撰。据明冯梦龙《警世通言》辑录的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改编 ,使早在民间流传的白娘子故事最后定型。
济慈(John Keats)(1795~1821)英国诗人,他出生于伦敦,父亲是马厩的雇工领班。济慈自幼喜爱文学,由于家境窘困,不满16岁就离校学医。1816年,他认识了李·亨特、雪莱等著名诗人,受到他们的影响。11月,他弃医从文,走上了诗歌创作的道路。终于成为当时英国文坛上一颗光彩夺目的巨星。
《东游记》——八仙过海是我国流传很广影响较大的一部长篇神魔小说。全书情节荒诞离奇,悬念迭出,仙术幻化和超自然仙魔斗法的融入,使人读来目眩神迷。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上,功力过人。在颂扬道家尊崇的大罗金仙的超人通天法力的同时,宣染了神仙的境界。作为娱性文化,消遣解颐的神魔小说读来很有吸引力和刺激性。世人称这部作品为神魔小说之最并不过誉。
梁遇春的内省个性造成他散文笔调的“内视”特色。他的小品像一个人扯不断的思绪,散布开来,不在任何一处逗留过久,互相勾搭,连绵,文字是水一样流动的。我国的古典散文每一次挣脱“载道”束缚而转向“言志”,也都讲究抒发个人性灵,但大半是寄情的,你梁这类充分外露心迹的散文,是对我们文学的一个合理的补充……
他是最强的武师,还是最强的魔法师,更是最强大的召唤师,可他却想告诉大家,其实,他的真正身份乃是一名机甲骑士!非看不可的理由:剑技魔法无一不精,修炼泡妞齐头并进,史上最强悍最全能的召唤师就此诞生!
杰克·伦敦(1876-1916),美国最著名的工人出身的作家。本书是他的代表作,是世界文学史上最著名的自传体小说之一。青年水手马丁·伊登偶然结识了上流社会的罗丝小姐,受她的启发,发愤自学,并开始了艰苦的创作生涯。尽管处处碰壁,他仍不愿听从罗丝的安排,进她父亲的事务所,做个有为青年。后来他突然时来运转,以前被退回的稿件纷纷得到发表,成为当红作家。以前看不起他的亲友都争先恐后地来请他吃饭,连已和他决裂的罗丝也主动前来投怀送抱。这使他看清了这个世态炎凉的社会,对爱情所抱的美妙幻想也彻底破灭……
被鲁迅先生称为“无韵的诗,成人的童话”的《小约翰》完成于1887年,是凡·伊登文学创作生涯的代表作品。这本小书以“近于儿童的简单语言”,隐寓象征的笔法,揭示的却是关乎人生理想、意义、价值与责任的沉重主题……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自号阳明子,为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其学上承孟子,中继陆九渊,而形成为风靡时代中后期并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阳明心学。其学说不仅对我国明、清现代以至近现代的儒学有较大影响,而且波及日本、朝鲜等国,成为东方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1348年,意大利一城市瘟疫流行,10名青年男女在乡村一所别墅里避难。他们终日游玩,欢宴,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10天讲了100个故事。这些故事批判天主教会,嘲讽教会的黑暗和罪恶;赞美爱情是才智和高尚情操的源泉,谴责禁欲主义;无情暴露和鞭挞封建贵族的堕落和腐败,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也是一部优美动人的言情传奇小说。作为剧本,它与《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一起被誉为四大名剧,它们体现了我国古代戏剧作品的最高成就。
在本探案系列小说中,律师身份的主人翁梅森象福尔摩斯、波洛一样在世界上,尤其是美国已成为尽人皆知的人物。他除了利和现代侦破技术之外,更具特色的是,他充分利用法律和在法庭上的庭辨使一个个隐藏极深的杀人元凶昭然若揭。本书将丰富的法律知识巧妙地与引人入胜的侦破情节编织在一起,使人受益匪浅。
李白是我国盛唐时期最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作是盛唐气象的杰出代表,最集中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他的诗表现了唐代社会发展到鼎盛时期并转向衰落时代的特点。
很久以前,在波斯国的某城市里住着兄弟俩,哥哥叫戈西母,弟弟叫阿里巴巴。父亲去世后,他俩各自分得了有限的一点财产,分家自立,各谋生路。不久银财便花光了,生活日益艰难。为了解决吃穿,糊口度日,兄弟俩不得不日夜奔波,吃苦耐劳……
Inspired by Irish folklore, first published in 1892, first performed in 1899.The sorrowful are dumb for thee--Lament of Morion Shehone for Miss Mary Bourke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892, The Countess Cathleen aroused fierce controversy when it was first performed in 1899. The play was frequently revived and almost as often revised, becoming at various points in Yeats’s career a decisive indicator of his relations with his literary and theatrical public, of his changing conception of dramatic form, and of the status of his pursuit of Maud Gonne, for whom the play was written. This volume in the Cornell Yeats reproduces the complete set of extant manuscripts preceding the play’s first publication and reassembles the extensive manuscript, proof, and authorial copy to present a crucial body of evidence of Yeats’s work and thought in drama and theater over the course of three decades.
凃雄飞 姜聪 吴鑫怡 酸奶 曹配 陈大刚
本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本站不存储、不制作任何视频,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健康性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若本站收录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附说明联系邮箱,本站将第一时间处理。
© 2025-10-19 10:58:50 http://sdvnrgbn.com/post/3555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