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零一夜》是古代阿拉伯的一部文学名著。它汇集了古代近东、中亚和其他地区诸民族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诡谲怪异,变幻莫测,优美动人,扣动着世界各国读者的心弦,焕发出经久不衰的魅力。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也是作家花费心血最多、本人最喜欢的小说。小说讲述的是南方没落地主康普生一家的家族悲剧。
《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选定的。二吴均是浙江绍兴人,长期设馆授徒,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
约翰·多恩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著名的诗人。他极具诗歌天赋,开创了玄学派,从此掀起了一股新的诗歌浪潮。他本人所作新颖,深刻。他的出人意料的比喻令人吃惊之余深为叹服。他多变的格律,口语化诗体使人耳目一新。总之在诗歌创作中,约翰·多恩形成了一系列属于他自己的诗歌特色。
《红字》是霍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一八五0年该书问世后,霍桑一举成名,成为当时公认的最重要的作家。《红字》故事的背景,是一六五0年前后的波士顿,当时的居民是一六二0至一六三0年间来此定居的第一代移民……
修真界名门之子——郭康,天生鬼星体制,被鬼图门掌门人偷走,却阴错阳差得掉入了古墓,被盗贼世家收养,他会掀起何等浪潮!
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
在平静的生活中找寻一点刺激不是容易的事,因此每到星期五,大家都看无聊的报纸,直到把犄角旮旯里所有“出售”、“征婚”等启事都翻看议论一番,才算是又度过了有点小乐趣的一周。但是,这个特别的周末,这点小乐趣被一个非常刺激的话题代替——报纸上刊登了一则谋杀启事,预告将有一场神秘的杀人游戏。
《父与子》描写的是父辈与子辈冲突的主题。巴扎罗夫代表了19世纪60年代的年轻一代——激进的自由主义贵族的老一代人。帕维尔固执已见,信奉贵族自由主义,对年轻人的反叛耿耿于怀。父与子的冲突突出表现在帕维尔和巴扎罗夫之间的对立上。由此,作者在巴扎罗夫身上塑造了时代新人的形象。
《希腊神话故事》为读者敞开了一扇观察和认识古希腊乃至欧洲文化的窗口。作为反映古希腊神祗和英雄故事的《希腊神话故事》的确给人类的文化生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本书波澜状阔的文化氛围和悲壮的历史,亦为读者掀开了那令世界难以忘怀的扉页……本卷为《阿耳戈英雄们的故事》。
本书是十七世纪法国著名哲人帕斯卡尔的哲理散文集,与《蒙田随笔集》、《培根论人生》两部巨著并称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四百年来畅销世界各地,被译成几乎所有文字。本书作者在本书中,以其特有的提示矛盾的方法,反复阐述了人在无限大与无限小两个极限之间的对立悖反,论证了人既崇高伟大又十分软弱无力的这一悖论,天才地提示了人因思想而伟大这一动人主题。
《道德经》亦称《老子》,或称《五千言》,是道家学派最具权威的经典著作,它文约意丰,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其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为学、修身的宝典。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奇书,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无论对中华民族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也是作家花费心血最多、本人最喜欢的小说。小说讲述的是南方没落地主康普生一家的家族悲剧。
彼得· 阿历克塞维奇·克鲁泡特金(俄语:Пётр Алексе́евич Кропо́ткин,1842年12月9日—1921年2月8日),俄国革命家和地理学家,无政府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无政府共产主义”的创始人。 因为他父亲是俄国世袭亲王,他被人称为是“无政府王子”,但他抛弃了贵族继承权。他有许多著作,比较著名的有:《田野、工厂和工场》、《互助论:进化的一种因素》、《夺取面包》。
Inspired by Irish folklore, first published in 1892, first performed in 1899.The sorrowful are dumb for thee--Lament of Morion Shehone for Miss Mary Bourke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892, The Countess Cathleen aroused fierce controversy when it was first performed in 1899. The play was frequently revived and almost as often revised, becoming at various points in Yeats’s career a decisive indicator of his relations with his literary and theatrical public, of his changing conception of dramatic form, and of the status of his pursuit of Maud Gonne, for whom the play was written. This volume in the Cornell Yeats reproduces the complete set of extant manuscripts preceding the play’s first publication and reassembles the extensive manuscript, proof, and authorial copy to present a crucial body of evidence of Yeats’s work and thought in drama and theater over the course of three decades.
凃雄飞 姜聪 吴鑫怡 酸奶 曹配 陈大刚
本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本站不存储、不制作任何视频,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健康性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若本站收录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附说明联系邮箱,本站将第一时间处理。
© 2025-10-23 05:30:52 http://sdvnrgbn.com/haoshu/hPLBPwz.html